第一章 总则
一、活动背景
人工智能(AI)与遥感(RS)的深度融合正在引领对地观测领域的技术变革,通过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重构了从数据获取到智能应用的全链条,显著提升了海量异构数据的处理效率与信息挖掘深度。这一融合不仅拓展了多维信息提取能力,更借助可解释AI、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精准农业、智慧城市、灾害预警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创新解决方案,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为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本届大赛致力于搭建开放平台,发掘创新成果,培育青年人才,推动RS智能化发展,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
二、活动宗旨
(1)搭建开放学术平台,促进AI与RS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表彰前沿研究成果,激励青年学者开展原创性、跨学科探索;
(3)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青年科学家工作委员会
●主办单位: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交叉论坛(AIRS)组委会
●执行主席:
贾明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闫凯(北京师范大学)
赵杰(临沂大学)
●学术监督委员会(按姓氏拼音):
焦李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永学(南京大学)
马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牟乃夏(山东科技大学)
施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唐伯惠(昆明理工大学)
王江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杨 昆(云南师范大学)
周宇宇(香港大学)
●学术期刊指导委员会(按姓氏拼音):
马瀚清(《遥感技术与应用》编辑部主任)
宋启凡 (《测绘学报》《测绘通报》编辑部主任)
王长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执行主编)
闫珺(《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ing》执行主编)
第二章 参赛要求
一、参赛作者
身份资格:
(1)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2)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3)在职青年科技工作者。
学术诚信:
(1)须为论文主要完成人;
(2)对所提交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负责。
投稿限制:
(1)以第一作者身份限投1篇论文,以非第一作者身份可再投1篇,每人投稿总数不超过2篇;
(2)同一研究成果不得重复投稿。
二、论文主题
围绕AI与RS交叉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技术创新: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式AI等在RS数据解译、分类、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融合:可解释AI、联邦学习、边缘计算与RS处理的结合;
应用场景:精准农业、灾害预警、气候变化建模、城市智慧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等;
前沿探索:多模态RS数据融合、时空序列预测、RS大模型、低功耗星上智能处理等。
三、投稿要求
原创性:未公开发表或2023年后已发表的成果(需注明发表信息),严禁学术不端行为;
格式规范:中英文均可,需提交全文(含摘要、图表、参考文献),格式参照《遥感学报》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模板;
提交材料:投稿信息表+论文正文
提交方式:官网(www.airs.top)提交。
第三章 评选流程
一、时间安排
投稿截止:2025年7月1日
初评公示:2025年7月7日
终评答辩:2025年7月18日(AIRS大会前夕,具体时间待定)
结果公布:AIRS论坛开幕式颁奖典礼
二、评审标准

三、评审流程
初评:由组委会组织专家盲审,筛选中、英文共10篇论文入围;
终评:入围作者进行10分钟答辩+5分钟问答,由学术监督委员会和学术期刊指导委员会现场评分。
四、保密承诺
组委会将对所有投稿论文严格保密;
在论文公开发表前,不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论文内容;
所有评审专家均签署保密协议。
第四章 奖项设置
一、奖项等级
特等奖(1篇):奖金+证书
一等奖(2篇):奖金+证书
二等奖(3篇):奖金+证书
优秀奖(4篇):纪念品+证书
二、附加权益
推荐至合作期刊和专刊优先审稿。
第五章 其他条款
一、知识产权
1)参赛论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但主办方有权用于非商业学术宣传;
(2)若涉密数据,需提供单位保密审查证明。
二、争议处理
对结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向组委会提交书面申诉,由学术委员会仲裁。
三、投稿网址:www.airs.top
咨询电话:15355095559(颜洋洋)
附则
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AIRS组委会
所有未尽事宜以官网(www.airs.top)通知为准
人工智能与遥感科学交叉论坛(AIRS)组委会
202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