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与电磁学双向赋能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与电磁学领域正呈现出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崭新局面。AI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算法为电磁学研究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例如电磁智能预测、智能分析、智能设计等。这些技术在电磁仿真加速、电磁兼容性分析、天线设计优化等领域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与此同时,电磁科学又为AI从数字空间拓展到物理空间架起了桥梁,例如电磁衍射神经网络作为光速级计算的低功耗计算架构,为AI算力的突破提供了可行技术方案。此外,电磁学在信号感知和通信方面也为AI具身智能的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两者的协同创新成果已经在通信、能源、国防、医疗等重点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电磁科学的不断拓展,两者的融合必将为更多领域带来创新突破,推动智能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入探讨这一前沿交叉领域,促进学术交流与技术突破,《电波科学学报》拟于2026年上半年以“人工智能(AI)与电磁学双向赋能技术”为主题出版专题,现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学者、工程师及高校师生征集稿件专题。

一、征稿范围(但不局限于):

1. 人工智能赋能电磁数值计算

2. 人工智能赋能天线优化设计

3. 人工智能赋能微波电路优化设计

4. 人工智能赋能电磁超材料优化设计

5. 人工智能赋能电磁兼容性分析

6. 人工智能赋能电磁探测与成像

7. 电磁学赋能人工智能算力

8. 电磁学赋能智能感知

9. 电磁学赋能智能通信

10. 电磁学赋能具身智能体

11. 其他与智能电磁学研究有关的方向

二、专题主编:

崔铁军,院士,东南大学

三、执行主编:

游检卫,教授,东南大学

四、专题编委:(按姓氏音序排序)

陈红胜,教授,浙江大学

丁大志,教授,南京理工大学

郭立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胡   俊,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黄志祥,教授,安徽大学

李   龙,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廉林,教授,北京大学

李懋坤,教授,清华大学

李清亮,研究员,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陆卫兵,教授,东南大学

毛艺潜,研究员,东南大学

盛新庆,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王甲富,教授,空军工程大学

魏   准,研究员,浙江大学

夏明耀,教授,北京大学

徐   丰,教授,复旦大学

张嘉男,教授,东南大学

五、时间安排:

论文初稿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论文修改稿提交截止时间:2025年9月15日

六、投稿要求:

1. 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是未曾公开发表过的论文;

2.论文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通过所在单位保密审查;

3.文稿要求主题突出、文字精炼、立意新颖、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设计和试验合理,着重阐明作者对问题的阐释和提炼,或对领域内重要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的阐释,或创新性的观点及贡献。

请登陆本刊官方网站 www.cjors.cn 首页“下载专区”下载论文模板,按照模板撰写论文。

七、论文提交方式:

请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投递:http://www.cjors.cn,备注“AI+电磁双向赋能专题”。

八、专题主编介绍

崔铁军,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和计算电磁学研究,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率领团队研制出自主可控的大型专用电磁仿真软件。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变革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教育部和外专局“111创新引智计划”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陈嘉庚信息科学奖、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前沿科学奖、IEEE通信学会马可尼奖等奖励,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Science、Nature 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和PRL 等发表相关论文800余篇,被引79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CETC电波科学学报编辑部

声明:本站学术征稿、期刊选题、投稿指南等内容来源官方渠道和网络平台,请注意核实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

(0)
上一篇 2025-06-19 下午5:49
下一篇 2025-06-20 下午2:44

相关推荐

  • JRE征稿 | 第二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第一轮通知

    中国生态学大会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的旗舰会议,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三届。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10月24日报到),大会主题为“生态科学新使命: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欢迎国内外生态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参加此次会议。

    2025-07-02
    88
  •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植物营养赋能可持续农业”专刊征稿启事

     植物营养学作为农业科学与植物生物学的核心交叉领域,其研究不仅关乎作物的高产优质,更是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环境变化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等挑战日益严峻,如何提升植物对养分的高效利用、减少化肥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议题。

    2025-06-27
    99
  • 征稿启事 | 《生物学通报》“科学教育综述”栏目

    《生物学通报》创刊于1952年,始终以服务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为主要办刊宗旨,兼顾大专院校师生和农、林、医科学工作者的需要,并以基础、新颖、及时、综合的特色,被誉为广大生物学教师的良师益友。

    2025-06-27
    86
  • Minerals:沉积盆地与沉积矿物 | MDPI 特刊征稿

    沉积盆地中的沉积岩层蕴含着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各种信息。沉积岩及其矿物与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一定的共生关系,盆地沉积物的特征和时空演化可用于重建岩相古地理,从而推断相邻造山带的构造隆升过程,为从沉积盆地的角度研究相邻造山带的演化提供新证据。

    2025-06-27
    102
  • 关于征集“十四五”期间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成果专辑论文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展示我省新一轮找矿成果进展,交流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思维,经安徽省公益性地调管理中心与省地质学会会商,《安徽地质》拟出版一期“十四五”期间找矿成果专辑。

    2025-06-27
    80
  • 专题征稿 |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地下储能系统的新进展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是制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紧迫挑战。地下储能系统由于出色的规模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平衡能源供需、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巨大潜力。

    2025-06-27
    89
  • 【征稿火热持续中】2025年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国际会议(ICGEMR 2025)

    2025年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国际会议是一场聚焦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创新技术的国际性盛会。此次会议定于大理召开,旨在汇聚全球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2025-06-27
    81
  • 第三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征集说明

    第三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通知(第二号)已经发布,会议论文征集工作正式启动,诚邀参会学者踊跃投稿。录用论文将收录至《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并通过中国知网公开发布(如不同意收录请特别说明)。大会将编印《第三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电子版),将于会议期间发放。

    2025-06-27
    202
  • 《西北地质》“中亚成矿域战略性矿产研究进展”征稿通知

    战略性矿产作为国家经济、国防和科技发展的关键资源,其安全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为贯彻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推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和供应能力,现诚邀您参与"中亚成矿域战略性矿产研究进展"专辑的稿件撰写与投稿工作。

    2025-06-27
    83
  •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二)专题征稿通知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方向,主要研究深地资源勘探开发面临的储层工程地质力学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油气、地热、矿产、天然氢、资源地下存储、二氧化碳利用与地质封存等多类型深地工程领域。

    2025-06-27
    113
在线写作 降AIGC率
发表咨询
发表咨询
返回顶部